- · 《机械与电子》栏目设置[08/03]
- · 《机械与电子》数据库收[08/03]
- · 《机械与电子》投稿方式[08/03]
- · 《机械与电子》征稿要求[08/03]
- · 《机械与电子》刊物宗旨[08/03]
瞭望|全球首位“半机械人”去世,未来人机融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完成身体基础性改造后,彼得决定用智能机器解决行动、沟通等问题。 公正原则是指医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。在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上,需要以每个人的实际需要等为依据,合理分
完成身体基础性改造后,彼得决定用智能机器解决行动、沟通等问题。
公正原则是指医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。在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上,需要以每个人的实际需要等为依据,合理分配医疗资源。
显然,相较于一些人的美好愿景,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度还远远不够。“打个比方,现在还处于细胞阶段,距离复杂的生命还很遥远。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性,只是路还很长。”梁正说。
2017年11月,彼得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(ALS),俗称渐冻症。渐冻症被世卫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,发病率不高,但尚无法治愈。随着运动神经退化,患者行走、说话、吞咽、呼吸等功能会慢慢丧失,多数患者在症状首次出现后的三到五年内死于呼吸衰竭。
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脑机接口技术(2021年9月12日摄) 李欣摄 / 本刊
◆?身体各部分器官是为整体健康服务的,手术只是一种手段。通常情况下,对患者实施手术需遵循不伤害、有利、公正、尊重等基本医学伦理原则
公开资料显示,多位医生起初均未同意对彼得实施手术。受访专家推测,医生们的出发点可能主要基于不伤害原则——他们一方面担心全身麻醉会阻碍呼吸,另一方面担心手术可能导致疾病发展更快。而最终为彼得实施手术的医生主要遵循的是有利原则、尊重原则。
怎样划定人机融合的边界
文?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?于雪?贾雯静
“史无前例”的医学尝试
作为全球机器人研究领域小有名气的科学家,彼得决定用现有科技改造自己——把自身器官部分替换为机械。在他看来,只要还能活着,还有自由思考的能力,生命就有存在的意义。
刘瑞爽、梁正等表示,评估风险需要在人机融合的全过程引入伦理委员会审查机制,伦理委员会一般组成人员包括医学家、伦理学家、社会学家、法律专家及社区人员和普通百姓等。对于涉及重大社会利益的典型案例,甚至需要法庭介入并通过相关行政机关审批。
在尧德中看来:“除技术成熟度不够外,更关键的是,人机融合尚未形成共识。例如机器会否取代人类、可以在哪些方面取代人类,机器会否拥有自己的意识、是否允许它拥有意识等。”
据了解,在“机器换人”时代,随着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,部分人力被替代,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机关系的对立。但机器在替代部分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催生出很多新职业,如自动化培训师、数字化管理师、互联网营销师等。“人机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,并将逐步走向深度合作。”梁正说。
作为“机器化人”的现实例证,彼得的自我改造为人机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。
总体来说,人机融合尚处于外围领域,比如为运动功能丧失的患者换上假肢等。对于更深层次的人机融合,全球鲜有成功案例。
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、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尧德中告诉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,医学上,造口技术发展相对较为成熟,三项手术本身难度并不大。挑战在于把以往单独进行的手术结合,目前世界范围尚没有患者同时进行过这三项手术。
尧德中表示认同:“对一些罕见病群体,技术可能是他们获得新生的唯一渠道,要为他们敞开这扇大门。”
◆?参与文末【今日话题】,有机会获赠图书
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·马斯克日前表示,他已将“大脑”上传至云端,并与其展开对话。对此,受访专家提出,所谓的“意识上传”只是噱头,技术上仍存在诸多局限。
彼得的离去并非结束,不少人相信他为人类开启了一段全新旅程。多位受访专家认为,这是一场围绕人类生存质量展开的科技探索,是技术为人服务的前沿试验。
受访专家提醒,不伤害原则需要明确损伤和伤害的关系。在医学实践中,损伤客观存在,比如大多数手术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。不伤害,主要指在医学服务中不使患者受到不应有的伤害。
有利原则的核心是权衡手术的风险收益比。如果手术收益大于风险,医生即有义务帮助患者。
在刘瑞爽看来,如果不进行手术,彼得只能慢慢“等死”,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,对他来说可能更加痛苦。更重要的是,作为科学家的彼得,思想观念较为超前、开放,对于器官改造后的利弊较为清楚,医生这样做既尊重了彼得的意愿,也维护了患者的生命尊严。
文章来源:《机械与电子》 网址: http://www.jxyd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2/2039.html